这两天全中国最流行的民俗热点,除了淄博烧烤之外,大概就要数云南泼水节了。与淄博烧烤不同,云南泼水节算一个民俗,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、音乐舞蹈文化、饮食文化、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。
与所有民俗一样,泼水节近几年也存在不小的争议,首先就是“浪费水”的道德评判。还有,前不久泼水节狂欢中,对女性的一些不友好行为。有不少人觉得,这是碰瓷民俗,公然耍流氓。
也有人拿缅北、泰国更能展现“原始风貌”的泼水节,来指责网友大惊小怪。两种观点的是非对错,还有该如何破局,还得从泼水节本身谈起。
泼水节的起源傣族泼水节又名“浴佛节”,傣语称为“比迈”(意为新年)。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“尚罕”和“尚键”,两名称均源于梵语。意为周转、变更和转移,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。
泼水节浴佛 阿昌、德昂、布朗、佤等族过这一节日。柬埔寨、泰国、缅甸、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。最早的泼水节源于印度,一度是婆罗门教的重要仪式,后来被佛教吸收。随着“南传上座部”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,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流行起来。现在,这一节日已成为傣族最主要的民俗节日。节日期间,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,挑着清水,先到佛寺浴佛,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。
泼水节,泼出的清水象征着吉祥、幸福、健康,年轻人还把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,象征甜蜜的爱情。但这个文化含义是泼水节衍生的现象,而非最早的溯源。人类的大部分节日与农作、生计有关,如秋收之前的彝族火把节是为了驱除吃庄稼的飞虫鼠蚁。傣族主要生活在滇西南、滇西北等地区。二三月份进入夏季;四月高温且干燥;五月则是播撒稻种的育秧季节,需要适量的雨水。因此人们一方面借助互相泼洒洁净的水来降低四月的酷暑,即驱旱;另一方面则祈愿五月雨水适时而降,即祈雨。
我们甚至可以将“互相泼水”看做民间很常见的降雨的模拟巫术。佛教的宗教习俗与傣族传统的水崇拜信仰结合,形成了傣族自己的泼水节习俗。由于古代,人们过得比较苦,这样的大规模聚会,自然会比较隆重一些。人们狂欢的时候,压抑许久的激情得以释放,也难免会有一些在如今看来是不太文明的现象。